课题研究

盐城湿地文化旅游活化研究
来源: 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24-03-05      阅读量:     次

    盐城湿地文化的旅游活化的内涵为: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出发点,将盐城湿地文化中可移动及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事件等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旅游产品,在不影响湿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前提下,创新湿地展示方式,提升吸引力。

    纵观盐城的发展演变历史,盐城的全部城市文化都与海洋湿地息息相关。盐城市境海陆几经变迁,经历桑田沧海、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距今2万年左右,现市境均为陆地。距今7000年左右,气候普遍转暖,一次大规模海浸,今盐城市辖境均为大海,成为浅海湾的一部分。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期,海面基本稳定。长江、淮河搬运入海的大量泥沙在浅海湾底部逐步堆积,形成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岸外沙堤,海岸线长期稳定在阜宁、盐城一线,即被称为西冈的今羊寨、龙冈、大冈、安丰一线。秦汉前,距今约3900年至3300年,西冈以东开始形成新的内堤,即被称为东冈的今施庄、上冈、盐城、草堰、东台一线。南宋建炎二年(1128)黄河夺淮,历700余年,带来巨量泥沙入海与长江口入海北移的泥沙会合,盐城海岸线迅速向东淤长,海涂渐成陆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浓厚地域特色的盐城文化。

    201975日,盐城黄海湿地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其正式名称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盐城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总面积18.64万公顷,包含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条子泥市级自然保护区、江苏东台高泥湿地保护地块及江苏东台条子泥湿地保护地块。盐城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地有超过680种脊椎动物,包括415种鸟类。23种国际重要性的鸟类提供栖息地,支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17种物种的生存,是全球极危物种(CR)勺嘴鹬90%以上种群的栖息地、换羽地;是濒危物种(EN)黑脸琵鹭、东方白鹳、丹顶鹤、小青脚鹬和大滨鹬的重要栖息地,是黑嘴鸥的繁殖地,是全球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估报告显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为全球数百万只迁徙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勺嘴鹬、丹顶鹤等珍稀濒危候鸟保护的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第十条(生物多样性)标准,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

    (一)政府加强绿色指导,完善湿地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1. 政府加强统筹规划

    近年来,随着黄海湿地申遗成功,湿地生态旅游得到迅速发展,这一趋势迫切要求盐城与周边沿海湿地旅游目的地城市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各城市虽然沿海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各县区和其他市的县区的联动不够,导致它们之间往往只按照自己的主张办事,互相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合,导致经常开发相似的旅游项目,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因此,为了避免对资源的不当投资,以及彼此之间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强调区域内协调发展的理念,盐城沿海五市县之间的地域界限必须打破,可以由专业职能部门通过统一的方式协调、规划,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此来推动盐城黄海湿地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可以由实力雄厚的专业企业,整合现有的湿地旅游资源和市场,整体进行开发,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与资源配置,实现湿地生态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景区去过度商业化

    首先要科学定位景区功能。旅游景区资源归国家所有,全体国民有权免费分享。例如西湖景区从收门票到免门票,旅游经济效益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得到提升,充分说明门票经济不是旅游景区最佳的发展模式。湿地景区应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走出卖票经济的误区,不断提升旅游品质,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景区经营管理者应该从公益的角度进行经营管理,将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高质量的休闲体验场所,供人们享受。其次,可以建立独立的景区商业区,使景区商业化和景区旅游化并存。营造蕴含湿地文化和独居湿地特色的购物环境,有助于推动消费者沉浸式购物,达到“先卖感受,后卖商品”的效果。但商业区的位置应远离旅游区,设法减少商业活动对湿地景区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后,要科学核定商业化的比例。湿地景区的作用在于放松身心,获得不一样的体验感。景区经营开发者要坚持数量少但是质量高的原则,合理控制景区商业化的数量和位置,使商业行为不得凌驾于旅游活动之上。

    3.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首先,“要致富,先修路”,优质的旅程始于交通,只有便捷的交通设施和道路建设才能推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得更好,因此加强沿海湿地道路管理建设势在必行。目前虽然有了沿海高速、临海公路等主干交通,但是还有一些到达湿地自然风光带的交通设施有待完善。对于湿地资源丰富的生态旅游区,需要适当增加观光巴士,并且在客流较大的区域安排观光巴士分布点,以此来增强景区内人员流动性,促进景区发展。其次,要加强景区餐饮业的服务质量。普遍景区餐饮价格过高且服务质量低的现象,给游客留下直接的负面印象。因此,景区在增加品尝海鲜体验的基础上,适当控制餐饮价格,提升景区的美誉度。同时,湿地景区管委会应发挥监督管理作用,提高景区餐饮住宿设施的档次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餐饮住宿服务,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餐饮住宿服务体系。最后,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时要鼓励使用绿色环保建材,因地制宜采用清洁能源。旅游标识系统应体现原真性,建议采用木材、卵石、石块等当地材料。加强水景观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杜绝任何损害湿地的行为。

    (二)融入绿色发展思想,创新湿地文化旅游产品

    1. 坚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开发建设是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必须下大力做好”。盐城湿地资源主要位于黄海之滨,是重要的自然遗产。湿地文化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传承。在湿地文化旅游活化的过程中,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禁止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否则很容易会损害湿地资源特有的味道,这会严重影响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不利于景区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因游人过多而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问题,将游客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范围之内,以此来保证景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突出盐城湿地特色,开发特色产品

    立足盐城湿地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满足游客精神享受和情感体验的旅游品牌是盐城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的有效举措。在发展盐城湿地生态旅游时,要在充分研究地方湿地文化的基础上开发湿地自然资源,不断向下挖以发掘湿地文化内在的涵养,推出兼具品味和质量的旅游产品,提升湿地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打造盐城湿地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避免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提升盐城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湿地文化是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灵魂,应深入挖掘当地湿地文化,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推动盐城经济发展。

    3. 整合多方资源,延长产业链条

    整合多种资源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做足做好“一产围着旅游种、二产围着旅游转、三产围着旅游做”文章,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文化、交通、体育及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旅游、购物、娱乐、饮食、住宿、交通六大要素的无缝对接和高效配置。打破以往旅游项目季节性的困境,延长产业链,多方位发展盐城湿地生态旅游。

    (三)基于湿地博物馆开展多样化的湿地保护体验,促进湿地文化的旅游活化

    1. 借物立意,弘扬湿地文化精神

    所谓“借物”即是借博物馆中的物质遗存,“立意”即通过物质载体发扬背后的湿地精神文化。借物立意主要针对盐城湿地的物质遗存这一“硬”要素提出,目的是弘扬出湿地物质遗存传达出的湿地文化精神。其中,“物”与其“意”自然而新颖的连接是借物立意关键。在真实性基础上,将物质遗存与其湿地精神内涵进行创新性的结合,以物“说”史,使借物立意进一步丰富与升华,打造出具有深度体验的湿地文化旅游。此外,一些景观小品或移动物质借用湿地历史文化故事对其赋值,以此来丰富物质遗存。

    2. 虚体物化,充实文化展示

    湿地博物馆中吸引人的不仅是物质遗存,更多的是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性与文化性。其文化内涵的展示是旅游活化的重点,也恰恰是旅游活化的难点。在湿地文化发展进程中,口头事件或文化易于流传,而历史实物容易被破坏甚至消失,难以呈现出当时的形态。因此,背后作为“虚体”的历史事件有必要通过“物化”来进行展示。本策略针对历史故事与物质遗存的价值的等场景体验“软”要素所提出的,旨在生动形象的将湿地的物质遗存所蕴含的内在文化与价值展示出来。从历史故事中汲取灵感,对历史风貌、整体风格等进行设计,将其实化为湿地体验活动、湿地生活体验活动、历史场景重现等,旅游者在直接观赏和直接体验实物的同时,也充实了文化展示。此外,针对盐城湿地的文创品开发是虚体实化的另一种表现。通过挖掘历史文化或遗存物等的元素,设计出的文创品成为旅游纪念品的一部分,使旅游者结束参观后,看到带回家的文创品依然能回想起当时参观的场景。

    3. 情景重构,强化场景互动

    面对走马观花的湿地博物馆游览形式,文化性、互动性的场景将成为激发旅游者体验的关键因素。情景重构并强化场景互动是空间氛围与心理状态等体验“软”要素所提出的。湿地的历史文化具有时间与空间的特性,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及某一历史时代的精神,通过现代技术等对历史情景进行合理的重构,可以强化场景性体验内容,使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的作用达到最大。尤其是对历史上的湿地文化构建场景的复原,其布置和设计尽量模拟古代场景,如借助雕塑、雕像、景观等“还原”历史场景。同时,各道路、标牌、指示牌等服务设施的设计需贴合空间场景的风貌,打造具有创新性和感染性的空间氛围,使旅游者感受昔日的湿地居民的生活场景,体验湿地文化。此外,各种湿地展演活动的开展,可有效增加故事性,体现情景活化。在情景性活化同时,也在创设旅游体验与消费的新场景,最终使故事性和参与互动性成为旅游者愿意体验和消费的旅游产品。如重新当年沿海唱响渔民号子开展捕捞的场景、重新湿地居民煮海为盐的场景、重新范仲淹当年围海筑堰的场景等。

    4. 湿地博物馆叙事,增强沉浸体验

    湿地博物馆叙事主要是针对博物馆内的场景要素提出的,涉及了场所布局“硬”要素及空间氛围与心理状态等“软”要素。湿地博物馆作为不可移动遗存的保存和展示空间,要通过解说使参观者在直观感受真实性遗存物下,提升其教育性体验。解说要尽可能描述湿地文化的意义与价值,避免枯燥,在寓教于乐中与参观者者进行必要的互动,故事性场景的空间转换中注重情景到情境的转化,与参与者一同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体验空间,要通过空间场所的构建不断去表达湿地历史文化,实现空间与历史叙事的协调,为博物馆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教育目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增强参观者沉浸式体验感。

    (四)打造湿地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1. 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品牌

    将盐城沿海五县市和周边沿海的市域联合起来确立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品牌,用盐城地区的整体形象,擦亮湿地生态旅游名片。作为我国首个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盐城有资格、更有条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整合,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以丰富的湿地自然资源为条件,通过对目标市场的细分和规划,有针对性的推出各种旅游项目。各地的直接联动不仅在项目推广上相辅相成,还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延伸旅游产品的下游内容和服务,通过集团化和跨区域的统一行动,积极提升盐城湿地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以鲜明的共性和独特的个性吸引国内外游客。

    2. 制定宣传营销总体方案

   第一,营销渠道多样,通过固定的渠道稳定客源,通过灵活的渠道扩大客源。例如,在盐城及周边主要城市的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的出入口设置广告牌;在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和报纸上登广告;加强与旅行社、部分知名酒店的合作,共同开发旅游市场等。第二,建立专门的湿地生态旅游网络营销工作团队,让所有的湿地居民都参与统一的品牌营销策划,推出各类产品的网络预订服务,统一规定价格,平等对待团队与个人游客;还可以加强度假、商务和其他旅游产品的宣传,大力推广湿地生态品牌,实现湿地产品与市场的对接。第三,多样化营销方式,通过形象塑造、电视媒体、体验旅行等多种方式来宣传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可以通过电视剧的拍摄、文化艺术节的定期举办等多种形式扩大湿地文化的知晓度,提升吸引力。

    3. 发挥新兴媒体宣传作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各行各业都已经投入使用了新媒体,并获得了良好的反馈。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可以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渠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信息网络平台,建立盐城湿地生态旅游网站,完善公众信息网和旅游宣传网页,及时为人们提供旅游信息资询、旅游活动等,加强旅游地的形象宣传,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区应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并设立专门的旅游讨论区,以便于旅游信息的陈述和交流。旅游管理人员要重视旅游网站的内容,及时回应游客提出的建议或意见,积极解决现存问题,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促进网络口碑正面传播效果,提升湿地景区形象建设。

图片

文章节选自2023年度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绿色发展理念下盐城湿地文化旅游活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缪莹莹,课题组成员:袁锦芳、边梦清、黄山萍、邵华、戴玲艳,作者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