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东台发绣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
来源: 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24-03-27      阅读量:     次

    东台地处盐城最南方,紧邻东北沿海,气候湿润、四季有常、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东台成为发绣的发源地,这座钟灵毓秀的古镇用这璀璨华美的“东方一绝”,书写了跌宕起伏的传奇,更沉积了流光溢彩的发绣文化。千百年来,头发的特殊性质,赋予了发绣独特的艺术魅力,表现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发丝的穿针引线间,将盐城东台人内敛深沉情感缓缓氲开,清雅淡然。


    一、东台发绣的发展历史

    发绣是一种以头发代替丝线绣制绣品的刺绣工艺,主要分布在盐城东台、苏州及浙江温州等地。其中以东台发绣最具代表性且历史最为悠久,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东台发绣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这与东台盐业发达,及发绣发源时佛教盛行密不可分。

    东台自6000年前有先民劳动生息开始,就属于盐城,而盐城盐业历史悠久。《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东(楚)有海盐之饶”,并开始“初鬻海盐”,说明盐城的海盐生产公元前334年左右就已初具规模。汉时,汉武帝在全国盐铁产销旺地设置盐铁官署,实行盐铁官营。当时全国共设置了32处盐铁官署,在沿海29县中,只有盐渎(现在的盐城)和山东的堂邑设置了盐铁官署,可见盐渎在西汉盐铁业界的重要地位。根据大量遗迹和出土文物的印证,汉代的盐城城镇繁华,盐铁共治,沿海通布盐场,铸造制盐工具,煮海利兴,穿渠通运。及至唐代,全国主要产盐地共设置四场十监,仅盐城境内就设立了海陵、盐城二监,盐税收入占全国财政的一半,当时“海陵监(治所在今东台市)岁煮益六十万石”,为国家的税收做出了将近三分之一的贡献。然而在封建时期,东台盐业的发达,凝结着当地盐民的劳苦和血泪:一是东台临近黄海,虽然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盐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但是海潮、台风等自然灾害也更多。每当风暴过境,海水倒灌,沟渠皆溢,不仅淹没盐灶、农田,严重影响盐业生产,造成庄稼颗粒无收;更会挟卷村庄,摧毁房舍,致使人畜奔窜无路,死伤难计。二是历代政府都有制定盐法,以确保对盐业征税和专卖榷禁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把控。唐朝时,在东南沿海推行的是“就场专卖制”,即民制、宫收、商运、商销的办法,这一制度培植和扶持了盐商这一新型商业阶层,却也导致了盐民在盐的产、运、销过程中不仅要面临官府的压榨,还要面对盐商的盘剥。

    在盐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也要不断与天斗、与海斗、与官府盐商斗。在面对生活的种种苦难时,东台人民自然而然会求诸于宗教信仰,并把对生活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在某一实物上,而发绣正是人们所选择的情感寄托品。

    东台人民通过精心绣制的发绣和对绣品的礼拜,表达自己的衷心和虔诚,以此来祈福避灾、安抚己心。因此,早在唐朝,东台西溪信女们已开始使用自己的秀发在丝绢上绣制如来佛、观音像等,清康熙年间《绣考》中说“唐,海陵西溪镇发绣阿弥陀佛像……”孔尚任的《西团游记》中也有“东台西团镇晾网寺内藏有发绣观音佛像”的记载,均可作为印证。有宋一代,发绣作品作品已不止局限在佛像上,而是扩展到佛经佛法上,朱启钤的《女红传征略》就有关于发绣《妙法莲华经》的记载。及至元末明初,发绣不再囿于宗教题材,而是结合诗画作品,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绣技精湛的佳作,如夏明远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便是此中的代表,可惜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唐宋元明名画大观》的影印本来一睹真容。到了晚清年间,随着战火的蔓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发绣艺术渐渐衰落,甚至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不少发绣精品也因此流落海外。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按照周恩来总理关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指示精神,东台正式成立了东台县工艺品总厂,并聘请下放到盐城的高伯瑜先生来担任生产技术顾问,在他和大批下放的苏南艺人、画师、绣女帮助下,将苏绣的技艺融合到发绣艺术之中,东台工艺品总厂成功绣制出《秋风纨扇图》,轰动一时,发绣这一几近绝响的神来之作才在东台奇迹般地复苏。

    二、东台发绣的文化内涵

    东台发绣受到了释、道、儒三重文化的叠加影响,承载了东台人千百年来丰富的情感,是东台集体共有的象征系统,是盐城东台最富特征的地域文化。

    (一)佛教文化内涵:寄托信仰,表达愿景

    唐朝的佛教空前繁荣,佛教的兴盛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当时国家会动用国库建造寺庙,为僧侣免税,还给佛寺分田地。李唐王朝立国数百载,除了唐武帝明确反对佛教外,其余二十多位皇帝对于佛教大多是支持的,极少数也采取的是不干涉的态度。如武则天为了在思想得到民众的承认,增强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即位后就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还有唐宪宗为了祈得长寿及政治安泰,命人将佛骨从陕西的法门寺迎进皇宫,供养后又送到长安的各寺庙,下令轮流供奉。上行下效,统治者的态度也导致了佛教在民间的盛行,不少士族和富商甚至会把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这种风尚被称为“舍宅为寺”。据统计,唐代舍宅而成的佛寺足有七十余座。东台作为唐朝的十大盐场之首,是率先盛行佛教的地区,佛教文化滋生在百姓的心中,得到了民间的拥护,佛教也就成为东台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因此,东台发绣中有大量以佛像、佛法、佛经故事为题材的绣品。如元朝才女管道昇创新了发绣的技法,将发绣与丝绣进行结合,绣制了《观音像》,观音的发丝、眉毛、眼睛等部位均以人发绣制而成,栩栩如生,现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明代,顾绣的代表人物韩希孟的发绣作品《弥勒佛》,更是以绣技精湛,针法和用色神妙独到而著称。直到清代,仍有大量贞女孝妇用自己的青丝来绣制佛像等,以示虔诚,晾网寺清末时尚存有发绣佛像。哪怕是到了今天,佛教题材的作品仍在东台发绣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东台天工发绣单素籣的发绣作品《维摩演教图》,作品中二十多位人物形神均如笔墨原作一般,刻画细致入微,肌骨流畅,衣袂飘飘,充满韵律感和层次感。

    (二)道家文化内涵: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沁润着人们的观念和主张。唐朝虽佛教盛行,然而当时的国教却是道教。再加上东台作为一个宜农宜渔,宜林宜牧,宜贩宜商的风水宝地,从两晋时期的人口东流到清末民初的废灶兴垦,历史上共有过五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流入的人口中既有落魄的官宦人家和书香门第,又有底层的劳动人民;而作为淮盐最重要的产地,东台行政区划经历了频繁的更迭,亲历了全国盐商的雨凑云集,也见证了文人墨客的往来不息。道家思想的影响、地理环境的优越、历史的悠久以及人口的复杂构成,打破了东台的单一和保守,形成了兼容并蓄、颇具道家风骨的东台发绣文化。

    四大名绣中,不论是讲究针法的苏绣,重视写实的湘绣,还是精于构图的蜀绣,看重色彩的粤绣,它们均追求材料,注重色彩,强调精致。但东台发绣既不刻意追求名流绣种的精致华美,也不会耽于民间刺绣的热闹奔放。发绣选用人的头发作为原料,充分利用头发或黑、或白、或黄、或棕、或灰、或花的自然色彩,以及细、柔、光、滑的天然特性来绣制绣品,正是因此,古人称发绣为“墨绣”。然而发丝不施晕染、不朽不蚀的特点,反而使发绣作品更耐磨耐腐、不易褪色,且利于保存。这与道家道法自然、随顺万物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近年来,东台发绣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通过对发丝进行软化、增光、染色等,使得色彩更加丰富;同时开发出双面发绣、双面异色绣和微发绣等,使得作品更加多变。如陈伯余二次创作绘制,韩亚凤精心刺绣创作的微发绣《梁山英豪》,作品虽不足一米,但其中的108个人物的服饰、兵器、动作均各不相同,人物的头部虽只有豆粒大小,但面部表情均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东台发绣在遭遇传承断层的危机时,毅然进行改革创新,使得发绣重获新生,这是顺应时发展潮流,顺应民心,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而进行的创新,正表现了道家“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的以无所不为实现无为的思想内涵。

    (三)儒家文化内涵:根植孝道,重视家庭

    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孝”,认为孝是万德之首,是立身之本。儒家的重要著作《孝经》中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头发,对于中国古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无论男女都对头发珍爱异常。由此,中国古代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刑罚,叫做“髡刑”,就是在不伤害犯人身体的前提下,剃光其全部头发。髡刑听起来虽不及腰斩、凌迟等刑罚严酷,然而在古代,这却是大不孝。犯人一旦受此刑罚,不但本人要长期生活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中,接受各种指指点点,自己的先人和父母也都会因此而遭受各种非议和谩骂。所以,髠刑是一种非常严厉的刑罚。在周朝时,髡刑甚至常作为宫刑的替代刑使用,可见这种刑罚对犯人的精神上的伤害,比起肉刑来更要厉害百倍、千倍。直到唐朝,随着佛教的盛行,剃发出家的人越来越多,髡刑才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清兵入关后,为巩固政权,维护统治,向全国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所有男子在限定日期内剃发,并针对不从者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的措施,从而引起来民众激烈的反抗,导致了数不胜数的流血事件。从中可以看出,髡刑虽然被废止了,但是头发对人们的重要性并没有改变。

    把自小精心养护的长发剪掉用来绣制绣品,这对于唐以前的人来说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不孝事件。而在东台发绣兴起之后的千百年里,众多的女性为蒙难的亲人祈福、为逝去的家人积德,剪下头发绣制佛像、佛经在佛前发愿,这反而正是孝的体现。“宋有孝女周氏……手擘发而绣文”,宋朝的发绣作品《妙法莲华经》就是一名叫贞观的周氏孝女,为了给早逝的父母积福,耗费了二十三年绣成的。

    当然,儒家文化在发绣中的表达不仅是孝,更是根植于“孝”的家庭伦理观念。家庭关系主要包含了有血缘的父子关系和无亲缘的夫妻关系等,因此,父慈子孝、夫义妇顺正是儒家家庭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家庭伦理观中指出了每一种关系都是相对的,以“父慈子孝”来讲,孩子固然要孝敬父母,父母也要爱护孩子。婴儿弥月之时剃“满月头”,是我们中国的民俗传统,而东台人则会将婴儿剃掉的胎发收集起来,并请发绣匠人帮忙绣制成“胎毛绣”。这些胎毛绣作品或是婴儿的肖像,或是婴儿的属相,或是祝福的话语,将父母对孩子深切的爱凝成了不朽不腐的实体,在孩子的每一次生日把玩欣赏,这正是“父慈”的表达。

    再说夫义妇顺,儒家认为“夫妇和,家之肥也”,夫妻关系是“人伦之始,王化之基”,因此,在儒家文化中,夫妻关系对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为了夫妻关系的和谐融洽,古代结婚时有“结发”仪式,即新婚夫妻会各取自己头上的一缕头发,绾结缠绕成为一束,寓意永结同心,白头到老。东台发绣则将“结发”的传统与发绣工艺进行了结合。夫妻双方在结婚时,会各自剪下一些头发,交由发绣匠人绣制成“结发绣”,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终身相守,永不分离。这正是儒家强调和倡导的夫妻关系。

    此外,随着发绣工艺的进步和发展,东台人还将春节时贴的对联、年画、窗花、福字等与发绣艺术进行结合,用家人的头发绣制出发绣版的年红,寓意着家庭和顺、幸福美满,由此可以看出东台人对于家庭各类关系的重视,这是人们不断升级的情感需求的表达,也是儒家家庭伦理观在东台发绣中的表现。

    三、东台发绣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文化软实力是地方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东台发绣作为盐城重要的历史文化基因之一,其具备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对于盐城的长远发展,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均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必须积极寻求对策,应对东台发绣目前发展和传承的所面临的困境。

    (一)加大宣传,扩大影响

    发绣是盐城东台颇具辨识度的城市名片。想要打响东台发绣的知名度,我们可以借鉴苏绣的做法。苏绣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整合行业和个人从业人员的资源,探索产业发展之路,提升了整个苏绣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以苏绣基地镇湖为例,街道上工作室各自开发自身潜能,加大与行业内的学习与交流,汲取各家成功经验,很好地促进了行业内企业的互动与发展,并借助于现代各种先进的传播手段以及传播途径,加大对苏绣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苏绣,开拓了苏绣的市场潜力。

    因此,东台发绣也必须加大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人进一步去了解、探索,使其跳出苏绣的光环,打响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宣传推广东台发绣要考虑到本地和外地两个方面。

    对于东台发绣的本地宣传,可筹建发绣工艺的专门博物馆,并免费开发;可邀请专家编写发行东台发绣系列丛书,并放在各类休息室等场所借阅;同时还可进社区、街道、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老年大学)以及养老院等福利场所进行宣传。东台发绣进校园宣传时,可根据不同性质、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幼儿园及低年级可以将东台发绣融合在故事、画面和表演中;中、高年级主要以东台发绣知识竞赛、文艺创作、板报活动为主;大学生可以帮助他们一起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等。东台发绣进社区、街道等场所时,除了利用宣传栏、文化墙、以及东东场所的电子大屏宣传外,还要定期开展活动,如全员参展、东台发绣趣味问答、发绣故事演出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保证全民参与,可以通过奖励等方式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由政府出资,开设文创奖项,鼓励全民参与东台发绣文创产品的发明创造。

    对于东台发绣的外地宣传,首先要增加发绣广告投放,加大东台发绣的曝光度;其次,可创建东台发绣线上博物馆、图书馆,展示东台发绣的各类藏品、图书、制作工艺,增加人们对东台发绣的了解;再次,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通过直播等方式,全面展示东台发绣;同时,还可开发3D互动游戏,通过角色扮演、人机交互等模拟东台发绣的整个工艺流程;另外,可以尝试跨界融合创作, 把东台发绣与文化旅游、生活用品、城市礼品等融合和推进,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各具特色、有区分度的东台发绣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让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可以从想要了解东台发绣,发展为喜爱东台发绣,从而增加东台发绣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提升品牌效应。

    (二)创新模式,满足需求

    东台发绣的高定位以及生产周期过长,导致了其市场占有率过低。对于这一问题,可以借鉴上海绒绣的做法,他们根据市场对绒绣的需求,将非遗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在原汁原味保护传统工艺的同时,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创新衍生产品,如包包、帽子、小人偶等,深受人们的喜爱。既为城市生活提供既保留传统工艺、又体现时尚审美价值的绒绣制品,使上海绒绣的传统保护有可持续传承的动力。

    东台发绣也可根据市场需求将订单进行分类。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人们对于发绣产品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类:将东台发绣作为去盐城旅游过后的纪念品,这类需求是最多的,占到了市场总需求的57%;活动的LOGO、图案等绣制需求,这类需求占了市场总需求的31%;还有是对东台发绣的收藏鉴赏需求,这类占了市场总需求的12%

    了解了市场需求后,可将发绣产品进行分类。对于旅游纪念需求的,由于这类不要求大件发绣产品,也不要求发绣产品多么繁复精美,可以考虑开发小型发绣产品,如mini桌面屏风、香囊、钥匙扣、挂件等,并设计一些简单、固定的图案,由刚入门的绣师(或是发绣专业的学生)来绣制,这样既可以提升绣师的技艺,同时又能在熟能生巧的过程中快速完成绣品。对于活动logo、图案等设置的需要,一般要得比较急,装饰时间不长,因此对于发绣作品整体风格和细节方面要求不是特别高,这一类可以由选择多位风格相近的中级绣师共同绣制,这样完成速度会比较快。而对于有收藏需求的,由于这一类更看重的是品质,并不求快,而且大部分是中、大型物件,因此可以按照之前的状态,由一位能力较出众的绣师慢慢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需鼓励发绣从业人员提升东台发绣的优秀技艺,做到作品样式、风格的与时俱进,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多出精品、珍品,既要满足收藏需要,也要多出日用工艺制品,满足大众所需。虽然东台发绣依然难以量产,但是根据市场需求,对发绣进行分类,可大大缩短时间,快速满足人们的需求。

    (三)加强保护,拓宽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在传递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变化,扬弃难以适应时代的部分,吸纳新鲜、被时代所需要的部分,即与时俱进。所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而不是僵死的。而在这种动态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正是传承人。因此,对于东台发绣传承后继乏力的情况,首先我们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对于已被命名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东台发绣传承者,地方应建立非遗传承人个人档案,同时可以规定其每年至少应参加多少次公益性的表演或传授活动,定期开展和参与日常的传承活动,参加各种展演活动,这一过程既使他们的传播和传习活动融人社会、融人生活、适应时代。也是传承者提高修养、锻炼业务能力的一种机会,是对他们能力保护的有效措施。在传承人完成相应的传承义务时,予以相应的表彰和奖励等。

    要解决东台发绣传承断层的问题,还要拓宽传承渠道。可以着力优化完善以高等院校为龙头,职业院校东台发绣专业为基础,中小学普及教育为辅助的教学体系,逐渐培养大批高水平、强技能、重实践的人才队伍。如成立东台发绣专科学校,与各高校合作开设东台发绣专业。对这些尚在学习阶段的准传承者,政府可在税收优惠政策、学艺经费资助方面提供扶持,帮助东台发绣的学艺者解决学艺期间的生活问题和社会保险等后顾之忧,为他们创造安心学艺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东台发绣的团队中来。同时还可通过创建东台发绣联盟、线上授课等方式来传承,实现普遍撒网,全民传承的模式,使东台发绣的传承更强劲,更具可持续性。

图片

文章选自2023年度盐城市社科基金项目《东台发绣的文化内涵与传承发展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柯才亚,课题组成员:叶春风、滕颖、蒋玉艳、徐栋阳、柯玲,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